HOME / ARTICLE

音樂喚醒大腦的智慧




懷胎十月,胎兒還在子宮裡時,音樂便成了他/她最初的印記。後來神經科學家對音樂在人的生命不同階段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更證明了音樂在生命之初就在人的成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概在母親懷孕的第22週左右,胎兒在子宮裡已經擁有聽覺經驗,能識別音樂。孩子在母親肚子裡踢腳,以及出生後擁有較高的注意力,就是最好的證明。研究表明,胎兒在子宮裡獲得的信息是至關有效的,會讓孩子在出生後有實際的用途,這種能力在日後的成長中是顯而易見的。


音樂對我們的大腦究竟做了什麼?





很多神經科學的研究裡都提到了轉移效應,其又分為近距效應和遠距效應,也被稱為跨模式影響。科學家認為,音樂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人認知能力,還能提高人在各種非音樂領域的技能。簡單而言,音樂能讓你變得更聰明。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美國西北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妮娜∙科倫斯和巴拉斯∙錢德拉塞克拉曾在《自然評論——神經科學》中指出,研究表明音樂訓練能夠重塑人的大腦,因為它能夠傳遞更廣闊的認知益處。同時,神經和心理測試都表明,人的音樂處理利用能力並不只針對音樂的認知資源和實踐,使用音樂對培養語調處理、記憶、圖形識別等的心理功能也十分有效。


只要樂於和音樂打交道的人,不管是聽音樂,感受音樂,隨著音樂跳舞,還是在童年就學習過一門樂器的,實踐證明他們都擁有良好的感官和協調能力。相較於很少接觸音樂的人,他們能更快速,更準確地識別旋律和音調。


音樂的傳遞效能是巨大的。神經科學家在不同領域測試,研究表明,音樂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詞彙發展以及閱讀立即都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多接觸音樂可以提高人的記憶力,拓展人的空間思維,提升人解決問題的創造力。自發的音樂創作更有助於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社會情感的發展。這個理念已經在實踐中得到驗證:4歲的孩子在參與共同的音樂創作後,變得更加樂於助人且團隊協作能力得到提升。類似合唱這樣的音樂體驗,能增強孩子在群體中的分享意願和訴求。


當然,音樂絕非萬能的靈丹妙藥,在專家的指導下使用會更加事半功倍。比如,如果孩子被診斷出患有語言發育障礙,就應該選擇韻律強的音樂和節奏強的歌曲,最好在專業語言治療師的陪同下從事有關的音樂療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選擇適合他們的音樂和歌曲。


在幼兒成長的前15個月裡,孩子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猛增,左腦和右腦開始產生真正意義上的“連接“。隨著大腦裡突觸的延展,會形成一個機制:大腦中經常使用的路徑會變得更加強健持久,而不常使用的路徑會變得遲緩。如果這時,我們能為孩子提供不同的音樂活動,就可以同時激活大腦不同區域的不同功能。如果一個孩子可以反復體驗到不同大腦區域的所受刺激,就會在不同區域形成與之相應的記憶路徑。每當我們執行類似任務時,大腦會重新活化這些路徑,協助大腦不同領域來完成這些任務。這就意味著,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更快速容易地找到解決方案,更棒的是,即使出現未知的新任務,在執行過程中,這些穩定的路徑也會被大腦自然啟動,用來創造新的路徑和解決方案。事實證明,我們的大腦可以同時使用左右腦,並同時活化多個區域來協同處理和應對不同事物。



不妨每個週末,都和孩子來一次小小音樂會吧,讓彼此的腦袋都“動”起來!




原文出處
https://www.element-i.de/magazin/was-macht-musik-mit-dem-gehirn/

 
資訊混亂的時代
我們提供完整的邏輯教育諮詢
讓孩子避開知識偏食的誤區
洛特專業教育團隊
為孩子們量身打造學習路徑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