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我是誰? 培養孩子積極的自我概念




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説明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也是家庭和學校教的一個重要教育目標。
在德國的兒童教育中,每個聯邦州都將「孩子的自我概念」納入了定向教育議程。
 

自我概念在自我形象的意義
 
自我概念是一種心理模式,包括了對自己的看法、評估、能力和評價。自我形象自我概念這兩個詞經常用作同義詞。 兩者都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的瞭解和看法,即通過對自己的感知和存在建立一個關於自己的畫像。 這種自我概念是會持續變化的,因為通過與他人關係和經驗的感知所收集的信息是不斷變化的。
 

自我概念會影響人的能力發展。 每個人所獲得的經驗和反饋,會影響人對自我能力的發揮。 當一個人獲得積極反饋時,可激勵他更加努力發揮更大的自我能力;當一個人因為失敗獲得負面反饋時,將抑制人對自我能力的發揮。 每個人的能力和所長都儲存在自我概念中。 自我概念又影響著人將來個人能力的發揮,可以說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
 

自我概念和自尊的關係
 
首先從認知和情感層面看看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區別。 從認知的角度,人會通過個體感知資訊的收集對自己的認知,形成一個超情境的自我概念。 通常人會問自己:我如何看待自己? 比如,我不擅長繪畫其他人喜歡我等。 從情感的角度,人會通過對單個情況的評估,形成一個超情境的自尊。 通常人會問自己:這讓我有什麼感覺? 比如雖然不擅長畫畫,但我並不差當別人喜歡我時,我很自豪等。
 
自尊是人對自我形象的評價,這種評價會對人的思想、情緒、行為和學習產生極大影響。 在行為和經驗中,人能體驗自我實現的價值,並根據自己對事物影響的可能性勾畫出一個自我形象 從這些學習經驗中人會生出自我控制信念。 比如,如果我更努力,我可以畫得更好,或者不管我怎麼努力,我只能畫成這樣了
 

自我概念的發展
 
還在在剛出生時,是沒有自我概念的,嬰兒時期也沒有,比如孩子會喜歡抓自己的臉,家長總是很困惑,為啥孩子有時把臉都抓破了還會繼續,而實際上是因為嬰兒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臉,所以下手時不知輕重,到了6-8  個月齡後,嬰兒才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感覺,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是孩子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礎,他們意識到一個的存在,並意識到他們與其他人的區別,大概一歲時,孩子通過自己的活動體驗,獲得最初關於自我概念的感知。

 


當孩子兩周歲時,他們能在鏡子中認出自己,他們有了自己是個的自發意識,開始更高頻地使用這個人稱代詞。 與此同時,孩子的我的意識開始發展,越來越多的孩子意識到類別的存在,他們對自己和他人做的最簡單的歸類就是孩子非孩子 隨著時間推移,兒童自我概念的第二個層次開始顯現,他們開始為自己的行為尋求積極的反饋。 他們嘗試著認識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學著模仿他人的能力,這一層的自我概念對孩子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
 

大約到了兩歲半時,孩子開始學著用語言和特徵來描述自己。 他們開始真正懂得例如「我可以跑步、我可以畫畫、我可以搭房子... ... 這些主動性行為意味著什麼;他們開始理解自己與他人的社會關係,比如「我有一個哥哥,他們也開始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比如:我喜歡吃麵條。 甚至他們還可以對自己做出一些正面的卻不真實的描述,比如「我會開汽車 這是因為,孩子雖然有自我概念,但是他們還不能區分什麼是「理想的自我,什麼是「真實的自我
 

到了四周歲時,對性別的認同在孩子的自我概念里佔據很大空間。 三歲的孩子已經能分辨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但他們還需要一些時間來理解性別,並認同這是自己生命力一個固定不變的特徵。
 

到了五、六周歲時,學齡前兒童的自我概念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們認為只要他們足夠好足夠努力就能實現任何目標,這個時期,孩子雖然會體現出過度的樂觀,但這對激勵他們的鬥志和促進好奇心是很有效的。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建議父母和老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用現實主義的「冷水來熄滅孩子求知的熱情或者打壓他們的過度樂觀,而應該把他們的這種自我概念的認知看成是願意進步的態度和學習的機會。
 

學齡兒童在低年級時對自我描述仍然是積極的,但這時他們的樂觀心態會與其他的屬性關聯,形成一個更高階的自我概念。 他們會對自己的個人行為做描述,把不同的行為關聯在一起做總結,比如,他們會對自己的閱讀、寫作、體育等單個行為做自我描述,然後把這些描述的結果整合總結為我在學校變現很好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還是逐漸擺脫以為中心的自我概念描述,其表達變得更可觀、更抽象,比如當我和朋友在一起時,我感覺很棒 這時,他們也懂得怎樣將樂觀和消極的情緒結合起來,越來越多的孩子還是那自己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這樣的自我概念發展,讓他們在學校和日常生活中對自我能力的評估變得更現實。
 

從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幼兒園階段的3-6歲的孩子,還不具備一個穩定的自我概念,而幼稚園和小學時期,又是孩子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形成和發展期,在這個時期的經歷對他們擁有健康的自我概念發展非常重要,家長和老師尤其應該關注並引導他們建立完善健康的自我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通過自己所處的環境會持續獲得由他們的行為所引起的各種反饋,有些是語言的互動,有些是行為上,他們身邊的人的一言一行對都會影響他們自我概念的建立。 孩子們需要機會自己去嘗試,去瞭解自己的能力,去獲得自身的體驗,在藉由外界的反饋來瞭解自己的能力並對其分類。 因此作為父母和老師,當我們懂得自我概念與孩子成長的關係時,我們應當學會給予孩子更積極和客觀的反饋,而並非那些帶有情緒的稱讚、指責或阻攔。
 

在於孩子的互動中,家長可以嘗試用更中立積極的語言和表述方式給予孩子反饋,以下的一些建議值得嘗試:
  1. 對孩子行為給予可觀肯定,把誇獎或是責駡的語句改成中立陳述,比如當孩子做手工時,可以用你剪得很準確來代替你做得很好或者你怎麼這麼笨
  2. 在給予孩子反饋前,先問自己:「我的陳述會不會誤導孩子,或讓孩子產生誤解?
  3. 在給予孩子反饋後,可以問自己:「我是否使用諷刺性的語句,讓孩子誤解並造成錯誤的心理記憶? 比如,當孩子打破東西,父母很生氣,會冷嘲熱諷地說你還真能幹!,或者當孩子認為一件事有趣時,父母並不在意反而覺得無聊,會冷嘲熱諷地說你幼不幼稚啊? 長點心吧!
  4. 父母也可以對自己的言行常做自省,比如「我是否當著孩子的面,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地評價過別人?
  5. 父母也應該時常檢視自己話語背後的態度和信念是什麼,是否在給予孩子反饋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自己固有的價值觀傳遞給了孩子。 比如,父母會因為對自己不夠健康的「自我概念」而將一些對自己的評價傳遞給孩子,比如孩子學習音樂時,若未能達到父母的心意,父母會說「你有沒有音樂天賦啊?,又或者做母親的自己缺乏自信,會對女兒說女孩總是這樣的!,或者孩子成績不太好通過努力獲得好成績,父母會


主體資料來源:
德國
Element-i幼教雜誌:
https://www.element-i.de/magazin/wissen-ueber-mich-die-entwicklung-eines-positiven-selbstkonzepts/
 
資訊混亂的時代
我們提供完整的邏輯教育諮詢
讓孩子避開知識偏食的誤區
洛特專業教育團隊
為孩子們量身打造學習路徑
聯絡我們
100%